第110章 人物的支援(3 / 3)

既感到又好气,好笑,最终还是签发了许可。

一是因为自己那份原本就有限的耐心几乎消耗殆尽。

身为皇帝,朱元璋确实没有能力在每一个决定上都是铁板钉钉一般决对,但在处理与亲近将领的调动时,绝不允许有人掌握自己的底牌。

另一方面,尽管他觉得理由并不完美,但这至少为李增枝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解释——回去念书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绝非无用之举。

读书之人自古以来就同功勋贵族存在冲突,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越多的文人士大夫无疑是好事。

基于此,朱元璋仅仅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迅速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可惜好景不长,在朱元璋的次子未经允许就做出了如此悖逆行为时,即使自己尚未到达京城百里之地,李文忠依旧毫不犹豫地下令连夜快马返回首都。

此行他不仅要代其子为不尊之过向陛下谢罪,还有一重大事项需要探查,即探究次子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

那天夜里,李文忠的住所回响着皮鞭清脆之声,但经过了一整夜没有休息的家庭会谈后,他惊讶地发现次子虽然体表明显带伤,眉宇间的那种骄傲未曾稍减丝毫。

最终,在这位以战事驰骋一生的伯父面前,他只好无奈妥协,但也并未完全终止对次子的栽培计划——进京第二天的早晨,在道歉的同时,他又替儿子新谋了一份职务。

正因如此努力,李增之,这个原本被认为有疯言妄举的年轻人,最终获得了一个看似闲逸却关键的码头驻军千户的职位。

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