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的灾害日益频繁和严重,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可或缺。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时间段正是努尔哈赤崛起的阶段,而后世不少人往往忽略一点:努尔哈赤之所以能顺利吞并女真诸部,与当时蒙古、女真都面临小冰河期灾害压力也是强相关的。 因为灾害,蒙古也好,女真也罢,生存压力都堪称巨大,而且是一年比一年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第一选择都是去抢大明,但大明刚刚打完三大征,余威尚在,实力也还没有特别明显的下降——除了辽东。 因此,当时大明北疆虽然都受到入寇的压力,但却只有实力大损的辽东出了比较大的乱子——即李如松战死事件。不过,李如松战死虽然影响不小,可是很快由于努尔哈赤的崛起,大明开始有了以夷制夷的先决条件,于是花钱买蒙古人与女真对抗。 彼时,土默特因为有俺答封贡创造的马市贸易,选择依靠从大明交换来的物资硬抗,也就是内部解决灾情难题;察哈尔没有马市贸易,只好接受大明的“佣金”,去找努尔哈赤的麻烦——即林丹汗给努尔哈赤写信威胁,最终导致后金斩杀蒙古来使,双方事实敌对事件。 注:虽然事后林丹汗选择先用大明给的钱来压服东蒙古内部不听他号令的部落,但那不影响察哈尔与后金敌对这一事实。 总而言之,当时的态势就是整个北方都受到小冰河期的严重打击,西蒙古选择依靠大明舔舐伤口,东蒙古与后金则实际上都是选择先统合内部,再伺机而动——只不过努尔哈赤动作更快,也更顺利,而林丹汗晚了一步,也不太顺利罢了。 本质上来说,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大家的选择其实不算选择,都是被迫。而且除了土默特因为本就能得到大明的物资而迟迟未动之外,其他两家走到最后都免不了要和大明动武——谁让你家底最厚,但却不肯割肉救我呢?哦,你说你也难,可你南方至少还有收成,你能比我还难? 现在则不同了,随着察哈尔的西逃,在东蒙古方面,靠南的一部分被大明收回直辖,新建、复建了大宁、阜新等城。靠北的部分则被嫩科尔沁等部瓜分,但他们也因为力量悬殊,加上高务实的贸易政策,愿意听命于大明。 女真方面,熟女真各部被高务实软硬兼施地“移镇”去了朝鲜。这样一来,不仅辽东全为明土,后世的吉林和小半个黑龙江也都被大明直辖,迁过去数十万汉民进行“实边”。 然而,辽东还算能比较完全地接收熟女真各部留下的“空地”,吉林和黑龙江就远远不能与之相比了。如此广袤的土地,区区几十万汉人哪里填得满? 现在生女真诸部没有来侵扰,一方面是因为大明如今威势太甚,二来是因为生女真各部本来就在真正的苦寒之地活着,对“苦寒”的耐受力远比大明要强,比“半苦寒”的蒙古、女真也强一些罢了。 问题是,高务实也不知道他们的耐受力临界点在哪,万一这小冰河期的灾情继续加深加重,等哪一天这些生女真也扛不住了,必须南下求活了,那只有区区数十万汉人的吉林和小半个黑龙江怎么办? 高务实可不会忘记,原历史上乾隆朝最能打的悍勇精锐,正是生女真中的代表“索伦部”战士,也是所谓“满清八旗”最后的颜面。 可是问题在于,这些生女真的文明程度更低,他们甚至连给大明提供战马的能力都不具备——人家是玩渔猎的。那咋办,总不能让大明也学辽国的,找他们要点海东青,让京师勋贵豪门玩点新花样,也搁那熬鹰遛鸟吧? 所以,不能只看到土默特,还得从土默特的困境想到大明周边其余的部族,他们面临的麻烦只会比土默特更大,而解决他们的麻烦又是避免大明将来的麻烦,因此大明必须提前考虑,把这事管起来。 索伦部,以及其他生女真各部,其实全加在一块儿也没多少人,高务实估摸着顶破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