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眼泪战法夺人心(3 / 5)

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受害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是会动心的。

激发责任感

同情心可以促进当权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候,告状者就得努力激发处理者的责任感,要使处理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此事。

有位教师,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各项条件俱备,但职称总评不上,原因是他与校领导关系不好。

此君上告到上级主管领导处。这位领导听后推辞说“评不上是你学校的问题,学校不上报,我又有什么办法?”

此君早有心理准备,立刻说“如果学校能解决,我就不会来麻烦您了。我是逐级按程序反映。您是上级领导,而且又主管这方面的工作,下面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您是有权过问的。如果您不及时处理,出现更烦,那就晚了。我想,只要您肯过问,您的意见他们会听的。”

这番话很奏效,这位领导很快改变了态度。

这位求人者的言外之意是“处理此事是您的责任,如果你不过问就是失职,那么,我还会向更上级领导反映,那时,您可就被动了。”

任何一个领导,都不愿给上级领导留下推卸责任、玩忽职守、把矛盾上交的坏印象,只不过在现实中,常常忘了这一点罢了,这时,就需要有人来点拨。

催问有耐心

求人者总想尽快解决问题。可实际上,事情往往难如已愿。显然,被动地等待是不行的,还得一次又一次地向有关部门或领导催问。

催问很有讲究,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进行催问,不能有急躁情绪,要耐心地、不厌其烦的登门拜访,申诉你的理由和要求。别指望很快就能得到答复和处理,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催问时,态度要诚恳,语气应平和。即使受了冷遇,碰了钉子,或者处理者发了火,你也要沉住气,只要问题能处理,受点委屈也值得。你依然要心平气和地陈述你的看法。

说话时,要注意用语的分寸,多用恳请语气,千万不可用“怎么还不处理呀?”“不是说今天就给我答复吗?为何讲话不算数?”“你们到底什么时候解决?”“这个月底前必须处理!”等等的责问句或命令句。如果改换另一种询问口气,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在催问时间的间隔上,要越来越短,次数上要越来越频繁,以造成处理者的紧迫感,频频催问很可能引起对方的烦躁,这不要紧,只要你是有理有节,就没有关系,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会带来转机。

一位被领导穿小鞋的受害者向上一级领导告状之后,这位上级领导不想过问,受害者于是频频催问,以至于连这位领导的妻子也嫌烦了,她对丈夫抱怨道“这个人怪可怜的,天天来,烦人不,你就给他解决算了。”这位领导想想也是,因此,才下了决心,处理了这一问题。

晓之以利害

有时候,尽管事实俱在,是非清楚,尽管告状者作了种种努力,一次又一次地催问,然而,事情还是得不到解决。可能有如下原因

一、事情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复杂,牵一发要动全身,处理者深感棘手,干脆不管;二、处理者与犯法者感情深厚,徇情庇护,不能秉公执法;三、处理者本人与此有牵连。

这三种情况都会使处理者的天平倾斜。他们可能会采用“冷处理”办法,以拖延的战术,慢慢消耗你的精力,磨灭你的意志。比如,处理者会说“给我个面子怎么样?”“有理让三分吧!”“退一步海阔天空嘛!”以这种中庸哲学来瓦解你,使你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