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泡”出希望了。
有对男女青年彼此相爱了,但女方的母亲认为青年小王木讷,不同意。小王虽然不善言辞,但很有心计,人又勤快。他经常到她家帮助干活,老人给白眼他不在乎,给冷板凳也不计较。见她家煤球没有了主动去拉,没水了马上去挑。有次下雨见到漏水,立即冒雨上房堵漏。她母亲得了病,没有车,他就背上往医院跑,直把老人感动得掉泪,说“小王真是个好孩子啊,我同意了。”
巧于语言攻心
有时候你去求人,对方推着不办,并不是不想办,而是有实际困难,或心有所疑。这时,你若仅仅靠行动去“泡”,很难奏效,甚至会把对方“泡”火了,缠烦了,更不利于办事。
如遇这种情形,嘴巴上的功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要善解人意,抓住问题的症结,巧用语言攻心。
八十年代初,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担负隧洞施工任务的部队一度因供不上,面临停工,延误工期。领导心急如焚,派李连长带车到东北某化工厂求援。
李连长昼夜兼程干余里赶到化工厂供销科,可是得到的答复只有一句话眼下没货!他找厂长,厂长忙,没时间听他多解释,他跟进跟出,有机会就讲几句;他软缠硬磨,厂长不为所动,硬邦邦地对他说“眼下没货,我也无能为力。”
话说到这份上,似乎路已堵死。
厂长给他倒一杯茶水,劝他另想办法。李连长并不死心,他喝了一口茶,看到这水又找到新话题“这水真甜啊!天津人可是苦啊,喝的是从海河槽里,各洼淀中集的苦水,不用放茶就是黄的。”他一眼瞥见厂长戴的是天津产的手表,接着说“您也是戴的天津表?听说现在全国每十块表中就有一块是天津的,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用的是天津的碱,您是办工业的行家,最懂得水与工业的关系。造一辆自行车要用一吨水,造一吨碱要160吨水,造一吨纸要200吨水……,引滦天津,解燃眉之急啊!没有,工程就得延期……”
他说得很动情,很在理。厂长有几分感动,问“你是天津人?”“不,我是河南人,也许通水时,我也喝不上那滦河水!”厂长彻底折服了,他抓起电话下达命令“全厂加班三天!”三天后,李连长拉着一车胜利返程了。
话是开心的钥匙。当你把话说到点子上时,就会敲开对方心灵的大门。
。